
ETF配息要課稅嗎?完整稅務解析與節稅技巧一次看
近年來,ETF已逐漸成為大眾投資理財的重要工具。不過,當投資人開心領取配息的同時,稅務問題往往接踵而來,讓人感到困惑:哪些配息需要課稅?又該如何正確申報才能最節稅?
本文將詳細解析ETF配息的各種來源、課稅規定、二代健保補充保費,以及聰明節稅策略,幫助你在投資ETF的同時,也能做好稅務管理。
ETF配息的來源有哪些?哪些需要課稅?
ETF的配息課稅方式,與一般股票不同,ETF的配息來源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,並非所有配息都需要課稅,這取決於投資地區和所得來源。
根據所得稅法規定,投資國內營利事業所獲得的股利所得需納入綜合所得稅申報。因此,無論是投資個股或ETF,只要標的屬於「國內公司」,來自「股利」的部分原則上就需要課稅,以下是ETF常見的配息來源:
ETF配息來源1:股利或盈餘所得(54C)
這是ETF配息中最常見、也最需要注意課稅的部分。當ETF成分股為國內公司時,公司發放的股利或盈餘,透過ETF分配給投資人時,就是屬於「股利或盈餘所得」(所得代碼54C),所以在報稅的時候會列在你的所得稅分類中,需要跟你其他的收入(像薪資、租金等)一起併入綜合所得稅來申報(來源:元富證券)。
舉個例說明:
假設你買了一檔ETF,它投資了很多台灣上市公司,像台積電、鴻海等。這些公司每年會把賺的錢拿出來發股利,ETF收到這些錢後,就按比例分給持有人,也就是你。你拿到這筆配息時:
- 這筆錢被政府認定是「有賺錢」的收入(就是54C)
- 你需要在報稅季時申報這筆錢
- 如果一次領超過2萬元,還可能要多繳一筆健保補充保費(後面會說明,附內部連結)
不論你是存股派還是被動投資族,只要你有買ETF並領到配息,這種「股利或盈餘所得」都可能影響到你的稅務與健保。
ETF配息來源2:財產交易(國內)所得(76W)
ETF的配息來源若屬於「財產交易(國內)所得」(所得代碼76W),實際上是透過出售該ETF成分股所獲得的價差(資本利得)。但是依據所得稅法第4條之1「證券交易所得停徵」的規定,這部分的所得目前是不用負擔所得稅的。同時,這部分所得也不納入健保補充保費的計算範圍。因此,來自財產交易所得的配息,具有節稅的優勢。
簡單來說,這類配息是ETF把它持有的股票賣掉後賺到的價差(也就是資本利得),再把這筆錢分配給投資人。而目前股票買賣賺的錢是免稅的,也就是你從ETF拿到這類配息,不用繳所得稅、也不會被扣二代健保補充保費。
值得注意的是,如果你是長期投資人,也不一定要為了避一次小額稅就急著賣出,因為可能會賠了價差或錯失長期報酬。
ETF配息來源3:收益平準金
收益平準金(所得代碼「無」)是ETF獨有的機制,原意是為了避免在公布配息後,大量新投資人申購導致既有投資人的股息被稀釋。收益平準金可以說是拿投資人申購時投入的「部分本金」來進行配息。既然它被視為本金的返還,而非所得,因此就不需要課稅。同時,收益平準金也免徵二代健保補充保費。
ETF配息除了課稅之外,可能會被扣繳二代健保補充保費
除了所得稅之外,領取ETF配息時還需要留意「二代健保補充保費」。若單次領取的股利給付達到新台幣 2 萬元(含)以上,就需要扣繳 2.11% 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。另外,補充保費的計算有單次給付上限,最高以新台幣 1,000 萬元為限。這意味著,即使單次股利超過 1,000 萬元,補充保費最高也只計算到 1,000 萬元的部分。
需要強調的是,只有來自「股利或盈餘所得」(54C)的配息,才需要計算二代健保補充保費。來自「收益平準金」或「財產交易(國內)所得」(76W)的配息,因為不屬於所得,所以不需繳納補充保費。
以下表格為ETF三種配息來源與稅務比較:
股利或盈餘(54C) | 財產交易(76W) | 收益平準金 | |
是否要報稅 | 要 | 免稅 | 免稅 |
是否要繳補充保費 | 要(超過2萬才會) | 不用 | 不用 |
備註 | 成分股公司發的股利 | ETF賣股票賺差價 | 返還本金 非真正收入 |
(表格由筆者自行整理)
ETF配息所得如何課稅?合併計稅vs分離課稅
當你領到ETF配息,如果那筆配息來自「股利或盈餘所得(54C)」,就是屬於應稅的範圍。這時,你有兩種選擇來報稅(來源:元富證券):
- 「合併計稅」,也叫合併申報
- 「分開計稅」,也叫分開申報
至於要選哪一種比較好,就要看當年度的總所得多寡,兩種方式的稅率結構不同,有時一種比較省稅,有時另一種比較划算。
什麼是股利合併計稅?如何抵稅8.5%?
股利所得「合併計稅」的意思是,將股利所得與你的其他綜合所得(例如薪資所得)合併在一起計算稅額。使用這種方式,股利所得會先併入綜合所得總額,計算出應納稅額後,再從應納稅額中減去股利所得乘以8.5%的「可抵減稅額」。
可抵減稅額的計算公式是:
股利所得 × 8.5%
不過,這個可抵減稅額設有上限,最高為8萬元。意味著即使計算出來的抵減金額超過8萬元,最多也只能抵減8萬元。
簡單算給你看:
假設你領到ETF配息是NT$100,000
可抵稅額=100,000×8.5%=NT$8,500
但每人可抵上限就是NT$80,000
適用對象:綜所稅級距較低者(如:年收入在百萬內)

圖片來源:pexels
什麼是分離課稅?為何稅率是28%?
股利所得「分離課稅」的意思是,將你的股利所得與其他綜合所得分開來單獨計算稅額。使用這種方式的意思是:股利所得會直接以單一的28%稅率計算應繳稅額。
計算公式為:
年度股利所得 × 28%
所以選擇分離課稅,代表ETF的股利收入不納入綜合所得稅,而是用固定稅率28%單獨計稅。對年收入較高、適用30%或40%級距的人來說,這通常會比較划算。
合併與分離怎麼選?稅額計算比較實例
選擇合併計稅還是分離課稅,應根據你的所得類別、金額以及適用的所得稅率級距來決定,以找出最有利的原則。
這裡先用(低收入)小資族案例一來選擇適合哪種申報方式:
年收入:NT$800,000
股利所得:NT$230,000
綜合所得淨額NT$400,000,適用5%稅率級距
以下表格呈現ETF配息課稅方式之比較:
項目 | 合併計稅 | 分離課稅 |
年收入總額 | NT$800,000 | NT$800,000 |
股利所得 | NT$23,000(併入綜所稅) | NT$23,000(單獨課稅) |
綜合所得淨額 | NT$400,000 | NT$377,000 (400,000 - 23,000) |
適用稅率 | 5% | 5%(適用於其他所得)+28%(適用於股利) |
綜合所得應納稅額 | 400,000 × 5% = NT$20,000 | 377,000 × 5% = NT$18,850 |
股利可抵減稅額(合併) | 23,000 × 8.5% = NT$1,955 | 不適用 |
股利單獨課稅稅額(分離) | 不適用 | 23,000 × 28% = NT$6,440 |
總稅額 | 20,000 − 1,955 = NT$18,045 | 18,850 + 6,440 = NT$25,290 |
哪個比較省? | 比較省 | 稅額較高 |
(表格由筆者自行整理)
(高收入)案例二來選擇適合哪種申報方式:
年收入:NT$6,000,000
股利所得:NT$800,000
綜合所得淨額:約NT$5,000,000,綜所稅適用稅率:40%
以下表格呈現ETF配息課稅方式之比較:
項目 | 合併計稅 | 分離課稅 |
年收入總額 | NT$6,000,000 | NT$6,000,000 |
股利所得 | NT$800,000(併入綜所稅) | NT$800,000(單獨課稅) |
綜合所得淨額 | NT$5,000,000 | NT$5,000,000-800,000(剔除股利)=4,200,000 |
適用稅率 | 40% | 30%(其他所得)+ 28%(股利) |
綜所稅稅額(未抵減前) | 5,000,000 × 40% = NT$2,000,000-911,700(累進差額)=1,088,300 | 4,200,000 × 30% = NT$1,260,000-413,700(累進差額)=846,300 |
股利可抵減稅額(合併) | 800,000 × 8.5% = NT$68,000(未達上限) | 不適用 |
股利單獨課稅稅額(分離) | 不適用 | 800,000 × 28% = NT$224,000 |
總稅額 | 1,088,300 − 68,000 = NT$1,020,300 | 846,300 + 224,000 = NT$1,070,300 |
哪個比較省? | 省NT$50,000 | 稅額較高 |
(表格由筆者自行整理)
另外也建議,每年報稅前可以用報稅軟體或試算系統比較兩種方式,選擇稅額較少的方式申報即可!
二代健保補充保費,如何計算?如何扣繳?
除了所得稅外,ETF的配息來源若屬於「股利或盈餘」,在給付時可能還需考量二代健保補充保費。
若單次股利給付達2萬元(含)以上,需扣繳 2.11% 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。這個補充保費的計算有上限,以單次給付1,000萬元為限。
計算方式:
項目 | 說明 |
扣費門檻 | 單次配息 ≥ NT$20,000 才會扣 |
扣費比率 | 2.11%(以前是1.91%,已調漲) |
上限金額 | 單次配息最多只計算1,000萬元 |
另外,補充保費是由「券商」直接幫你從配息中扣掉,你拿到的金額是「扣完的淨額」,年底會寄給你所得與扣繳憑單。領ETF配息要報稅?要看是不是「股利或盈餘」來源;能不能省稅?就看你選「合併」還是「分離」;有沒有被扣健保?就看是不是單次超過2萬元!
投資海外的ETF配息如何報稅?最低稅負制你不能不懂
投資海外ETF除了選標的要會挑,報稅也要懂規則,不然可能多繳一堆稅還不知道怎麼來的。以下帶你一段一段弄懂什麼是「海外所得」、「最低稅負制」,還有中國、美股ETF、境外券商ETF的課稅方式。
境內發行ETF(投資中國)的營利所得(71)稅務處理
當你投資的是台灣發行、但投資中國市場的ETF,例如中信中國高股息ETF(00882),你拿到的配息屬於一種特定的所得類型:「大陸營利所得」(稅務代碼71)。這些配息來源可能來自中國企業的股利或ETF賣出中國股票的獲利,在台灣稅法中有明確的處理方式。
- 00882(中信中國高股息ETF)配息來源有哪些?
00882是一檔追蹤香港恆生中國高股息率指數的ETF,主要持有在香港掛牌的中國企業股票。因此,它的配息可能來自兩種來源:- 中國企業發出的股利
- 賣出股票產生的資本利得
- 不同配息來源的稅務處理方式
- 若配息來自「中國企業的股利」
依《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》規定:- 這類收入被歸類為 「大陸營利所得」(代碼71)
- 需要併入綜合所得稅申報(可選擇合併計稅或分離課稅)
- 不需繳交二代健保補充保費
- 若配息來自「資本利得」
- 也就是ETF賣出所持中國企業股票後的價差
- 根據台灣現行稅制,股票交易產生的資本利得是免稅的
- 不論ETF投資的是台股還是中港股,只要是價差收入都不需繳稅(來源:金融財子)。
- 若配息來自「中國企業的股利」

圖片來源:ChatGPT產出
境內發行ETF(投資美股)的營利所得(71)稅務處理
境內發行ETF(投資美股),指的是由台灣投信發行、但主要投資於美國市場的ETF。雖然這類ETF是在台灣交易,但它們持有的資產是在美國,因此配息來自美國股利或利息,涉及海外所得的概念。
通常這類配息不適用代碼71(大陸營利所得),而是屬於「海外股利或利息所得」,需依「最低稅負制」規定判斷是否要報稅。簡單來說,我們在報稅時,通常是把收入依照台灣稅法來繳稅。但對於高資產或有海外投資的人,政府擔心他們利用太多節稅方式,導致實際繳的稅很少,所以就設計了「最低稅負制」這個制度,意思是:不管你怎麼節稅,只要你有超過一定門檻的海外收入,就可能還是要繳一筆「基本稅額」!
- 00646(元大 S&P500 ETF)配息來源有哪些?
00646是一檔由台灣元大投信發行的ETF,追蹤美國最具代表性的標普500指數。該指數涵蓋美國市值最大、產業最具代表性的500家上市公司,主要集中在美國的大型企業(包括全球知名的科技龍頭蘋果、微軟與亞馬遜等)。它的配息可能來自兩種來源:- 美國企業的股利收入
- ETF本身的投資獲利(例如資本利得)
- 不同配息來源的稅務處理方式
- 若配息來自「美國企業的股利」
- 所得類型:海外股利所得
- 若一年內海外所得總額超過NT$100萬,需納入最低稅負制(稅率20%)
- 若未超過100萬元 → 無須繳稅
- 不需繳交二代健保補充保費
- 已被美國預扣稅(預設30%,不可退稅、不可抵稅)
- 若配息來自「資本利得」
- 所得類型:ETF賣出美股產生的價差
- 稅務處理:屬於證券交易所得,根據台灣現行制度:免課所得稅,也不列入健保補充保費計算
- 若配息來自「美國企業的股利」
境外發行ETF(投資美股)的股利所得(dividend)稅務處理
境外發行ETF指的是透過美國券商(如 Firstrade)直接買進在美國掛牌上市的ETF,例如SPY(追蹤標普500)。投資人直接持有ETF本身,而非台灣發行的連結商品,因此配息與稅務處理完全依照美國稅制與台灣「海外所得」規定。
- SPY(S&P500 ETF)配息來源有哪些?
SPY是美國上市的 ETF,會定期配發現金股利(Dividend)。它的配息來源包括:- SPY成分股(美國企業)所配發的現金股利
- ETF操作中的資本利得再分配(但大多數為股利)
- 不同配息來源的稅務處理方式
- 若配息來自「股利」的稅務處理
- 所得類型:海外所得
- 稅務處理:
- 不需繳交二代健保補充保費
- 美國預扣稅無法退稅、無法抵稅,屬於直接稅損
- 若ETF資本利得的處理
- 仍屬海外所得類型
- 若ETF有再分配交易所得(如長期持有者),可能會有「資本利得分配」
- 台灣不課資本利得稅,但此部分分配仍應納入海外所得計算
- 同樣影響是否觸及最低稅負制門檻
- 若配息來自「股利」的稅務處理
地區 | 說明 |
美國端 | 預設會先扣除 30% 股利稅(台美無租稅協定) |
台灣端 | 須列為「海外所得」報稅 → 若海外所得總額超過 NT$100萬元,需納入「最低稅負制」計算(稅率20%) |
三種ETF稅務處理對照表:
類型 | 發行地 | 投資地 | 配息來源認定 | 台灣稅務代碼 | 報稅方式 |
境內ETF投資中國 | 台灣 | 中國(含中資港股) | 大陸營利所得 | 71 | 綜所稅申報(合併/分離) |
境內ETF投資美股 | 台灣 | 美國 | 海外股利/利息所得 | 無 | 海外所得 → 達100萬納入最低稅負制 |
境外ETF投資美股 | 國外 | 美國 | 海外Dividend(股利) | 無 | 海外所得 → 達100萬納入最低稅負制 |
(表格由筆者自行整理)
ETF節稅怎麼做?3個實用稅務規劃技巧
投資ETF除了關心報酬與波動,更應該注意配息背後的稅務結構。以下三個策略,能幫助你在合法範圍內有效減稅,提升整體投資效率。
挑選免稅比例高的ETF商品
ETF的配息來源多元,其中有些來源屬於免稅性質,例如收益平準金與財產交易所得(代碼76W)。這些部分不僅免課所得稅,也不納入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計算,是節稅上非常有利的來源。
挑選技巧建議:
- 投資前可查閱ETF的配息來源公告,選擇收益平準金或76W占比高的ETF,整體稅負會更低。
- 若投資非大陸地區的海外ETF,其所得屬「海外所得」,只要當年度海外所得未達100萬元,即可免納入最低稅負制。
- 投資美股ETF時,建議留意註冊地:美國掛牌ETF(如SPY)通常會預扣30%稅款。
善用配息頻率分散二代健保補充保費
根據現行規定,單次領取股利達2萬元(含)以上時,會被扣繳2.11% 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,單次上限為1000萬元。
你可以這麼做:
- 選擇月配型或季配型ETF,將配息分批給付,單次金額控制在2萬元以下,可有效分散或避開補充保費門檻。
- 補充保費只針對「股利所得」課徵,像是收益平準金與資本利得則完全不會被列入扣繳計算,這也是ETF配息結構中重要的節稅依據。
長期投資與領息型策略的稅務安排建議
對於長期存股族或追求現金流的投資人,稅務安排更需要彈性與策略性。
領息型策略的稅務選擇:
- 合併計稅:可享有8.5% 抵減稅額,上限8萬元,適合所得級距5%以下或股利收入未超過94萬元的投資人,有機會達到退稅或零稅負。
- 分離課稅:以固定28%稅率課股利稅,不併入其他所得,對高所得者(30%、40%級距)更有利,尤其當股利超過一定金額、抵減空間已用盡時,反而較省稅。
長期持有策略的稅務選擇:
- ETF借券出借:若你出借ETF,收到的「權益補償金」屬於證券交易所得,目前停徵課稅,這是一種額外收益來源,也有節稅效果。
- 資本利得免稅優勢:國內ETF不論投資台股或海外股票,只要來自「財產交易所得(76W)」都屬免稅,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優勢。
- 投資海外債券ETF如美債型ETF,其利息收入屬「海外所得」,也可適用750萬元免稅額,高資產投資人可作為節稅配置工具。
小結
想要在投資ETF的同時有效節稅,可以從三個方向著手:首先,挑選收益平準金或資本利得占比較高的ETF,有助於降低整體稅負;其次,透過月配或季配方式分散配息金額,避免單次超過2萬元而需繳交二代健保補充保費;最後,根據自身的所得狀況與稅率級距,靈活選擇合併或分離課稅方式,並搭配ETF借券、海外所得免稅額等工具,做好長期投資的稅務安排。
只要掌握這些策略,就能在追求穩定收益的同時,有效提升投資報酬的實拿金額。
其他參考資料:
延伸閱讀:2025年季配息ETF推薦哪些?川普關稅戰後最值得買的季配息ETF大公開!
延伸閱讀:高股息ETF|適合你嗎?優缺點、風險與挑選步驟全解析!

作者:廣哥
財商導師與被動收入實踐家,專精存錢規劃、ETF投資存股、打造長期被動收入現金流。他以深入淺出的教學風格,協助學員從理財零基礎到穩健投資,掌握財富增值之道。將近30年的實戰經驗,廣哥已幫助上千學員成功翻轉財務現況,開啟財富自由之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