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聽過月配息ETF嗎?它是近幾年很夯的投資選擇之一。
不管是剛出社會的小資族,或者是已經步入家庭的族群,甚至是高資產族群,通通都被「每月領息」的感覺吸引。
但你是否知道,看起來很香的「月月發薪」機制,背後其實藏有不少細節需要注意。這篇就帶你從基礎開始,逐步拆解月配息ETF的運作方式、優缺點、投資風險,幫你判斷這類產品到底值不值得買!

圖片來源:Canva
月配息ETF 是什麼?小資族與退休族為何愛它?
月配息ETF,全名「每月配息的指數型基金」,指的是每個月會將收益(可能來自股利、利息、或基金操作的盈餘)按比例分配給投資人。和傳統一般ETF一年配一次或兩次相比,月配息ETF「有感回饋」的頻率明顯更高。
這種產品在2023年才出現在台灣市場,第一檔是00929(復華台灣科技優息),推出後反應熱烈,到2025年初已經有超過10檔月配息ETF掛牌,像是00936(台新永續高息中小)、00940(元大台灣價值高息)、00944(野村趨勢動能高息)等。這些ETF的共通點就是:每個月配一次息,讓人有種「投資像領月薪」的感覺。(來源:money101)
月配息ETF:月月配息的優點在哪?
對投資人來說,月配息ETF最迷人的地方在於現金流穩定,特別是現在物價上漲、生活壓力大的時代,穩定規律入帳真的會讓人更安心。尤其是:
小資族:就算只有幾千元本金,也能享有每月固定小額收入,感覺像是在幫自己加薪。
退休族:退休後不再有工作收入,月配息ETF提供一個穩定的「被動現金流」,好像多了一份類似退休金的補貼。
根據《今周刊》報導,有投資人組合0056、00878、00919這幾檔ETF,靠每月配息累積出月入4萬元的現金流規劃,雖然本金要夠大,但也算提供一種比較具體的目標。
(來源:今周刊)
月配息ETF跟一般 ETF 有什麼不同?新手能不能買?
兩者最明顯的差別就是配息頻率與資產配置邏輯。
一般ETF:一年配息1~2次,追求長期資本增值,部分甚至選擇完全不配息。
月配息ETF:每月都要穩定發息,成分股會偏向高配息、穩定收益的標的,有時也會用「收益平準金」來確保配息穩定。
雖然月配息ETF的策略偏穩健,感覺比較「安全」,但別被誤導,它還是股票基金,淨值照樣會上上下下,該有的波動還是存在,因此要有風險意識。
至於新手能不能買?可以,但不建議盲買。
建議先搞清楚:你想要每月穩定領息,還是看好台股長期上漲?如果是為了生活補貼、想要固定現金流,那月配息ETF的「月月有錢進帳」會比較符合需求。但如果你還年輕、目標是累積資產、追求報酬最大化,那追蹤大盤或成長型的ETF可能更適合。
月配息ETF適合哪些人投資?
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月配息ETF,來看看這三類人比較適合:
- 需要固定現金流的投資人:像是退休族、兼職接案者,或希望生活中多一筆穩定收入的人。
- 看重「投資很快有回饋」的族群:不想等半年、一年才看到報酬,希望每個月都有實質回饋。
- 資金規模較大、偏保守的投資人:用月配息ETF來取代定存或保守型債券,獲得略高收益。
相對地,如果你是目標資本成長、願意承擔高波動的年輕人,或許成長型ETF或市值型ETF,更符合你的需求。

圖片來源:Canva
月配息ETF真相一:本金會不會被吃掉?真的是利息嗎?
很多人一開始看到月配息ETF每月都配錢,很自然會以為「欸我賺到了」,但實情不一定是這樣。有時候你領到的配息,其實不是利息,而是你的本金變少了。
配息來源不只有利息,還可能動用你的本金
月配息ETF的配息來源主要有三種:
- 成分股配的股利(這是最單純的來源)
- 收益平準金(基金預留的收益或價差)
- 極少數情況下,真的會直接動用你的本金來發錢
什麼是收益平準金?簡單說就是基金為了讓每月配息「看起來穩穩的」,會把之前賺到的錢留一部分下來慢慢發。但如果行情不好、收入變少,基金經理人還是得照常發錢,那就可能會動用資本平準金,甚至直接「剖本金」來發。
月配息ETF配息,有時只是換個形式拿回老本
舉個例子:00929在剛推出的時候每月配息0.2元,但當期收益沒那麼多時,就會靠收益平準金補上。如果這樣一直補,久了基金的淨值會變低,你帳面上的資產也會縮水。就等同於你只是把錢從ETF那邊領出來,帳面上看起來有現金進來,實際上是從自己口袋搬來搬去。
除息當天,ETF淨值通常會往下調,如果後來沒有填息(也就是價格回不去),那你就只是拿自己的錢,變成現金罷了。長期下來,資產變小、領的又不是「真正賺來的錢」,整體報酬其實沒增加。
月配息ETF真相二:配息真的穩定嗎?
「月配息」感覺很穩定?實際上月配息ETF的配息金額是會變動的。投資人如果只看到「每月都有配息」就以為可以安心領一輩子,恐怕會失望。
配息金額會變少?真實案例直接告訴你
以00929為例,2024年7月配息每單位還有0.2元,到了12月只剩0.05元,整整縮水75%。像00936、00940這些ETF,也都出現類似情況。明明是主打「月月領」,結果變成「月月減薪」,讓不少投資人傻眼。
(參考來源:google財經)
這不是個案,而是月配息ETF可能面臨的正常狀況。就算是知名度高、資產規模大的ETF,也逃不了這樣的調整。
為什麼月配息ETF的配息會變少?
主要有三個原因:
1.成分股獲利變少:如果ETF投資的股票當季沒配很多股利,那基金自然分不出太多錢。
2.收益平準金用光了:前期如果用平準金撐高配息,後期就會面臨資源不足的問題。
3.金管會管更嚴了:從2024年開始,主管機關明確限制不能亂用平準金灌水配息,讓部分基金不得不降息應對。
(參考來源:鉅亨網)
所以,別以為月配息ETF配息金額會一直維持不變。想要長期參與這類ETF,建議定期查看配息公告、了解成分股調整情況,才不會落入「以為穩定、實則變動」的陷阱。

圖片來源:Canva
月配息ETF真相三:「高配息不等於高報酬」的關鍵陷阱
光看殖利率不夠,總報酬率才是真相
看到月配息ETF寫著「年化殖利率 8%、10%」,很多人眼睛一亮,覺得穩賺。但等等,你有看總報酬率嗎?
如果ETF的價格下跌,你帳面上的資產其實還是變少。舉例來說:
0056 在 2024 年全年配了 3.6 元,看起來很猛,但同年下半年股價從 42 元跌到 37 元,整體資產其實是賠的。
相反地,00929 降低配息後保留資金投入AI股,反而在 2025 年初績效大幅提升,總報酬率還超過一些高配息產品。
這些案例提醒我們:配息只是「拿回來的錢」,不是額外賺到的錢。如果ETF除息後沒填息、淨值一直往下走,那你領得再多也只是從左手換到右手。
高殖利率可能是表面風光,背後反而拖累績效
為了維持高配息,有些ETF可能會:
1.賣掉漲很多的股票去實現利得
2.把該留著再投資的錢先配掉
3.或者壓低成分股調整的彈性,犧牲成長性
這些做法可能短期內讓配息變高,但也可能壓縮了基金長期的報酬潛力。
所以選ETF不能只看殖利率,還要看還原後的總報酬率、淨值變化、成分股體質,這才是看一檔ETF好不好的重點。
結語:月配息ETF 是工具,不是萬靈丹!
對於想要每月有現金流、希望投資帶來「可見回饋」的人,月配息ETF無疑是一種選項。但使用這種工具之前,你得搞懂這4件事:
- 配息不等於利息,可能動用老本
- 配息金額會波動,沒有固定數字
- 高殖利率不代表你一定賺
- 一定要看總報酬率、長期績效與成分股穩定性
如果你的投資目的是「打造被動現金流」、「補貼生活開銷」或「替代定存收益」,月配息ETF確實是一個可行選擇。但如果你目標是長期財富累積,建議只將它當作整體投資組合的一部分。
聰明理財的第一步,就是了解自己要什麼。當你搞清楚投資目標,選對工具、搭配合適資產配置,每月領息也能成為你安心前行的動力!

作者:廣哥
財商導師與被動收入實踐家,專精存錢規劃、ETF投資存股、打造長期被動收入現金流。他以深入淺出的教學風格,協助學員從理財零基礎到穩健投資,掌握財富增值之道。將近30年的實戰經驗,廣哥已幫助上千學員成功翻轉財務現況,開啟財富自由之門。